使用者回饋Facebook Line Twitter 複製網址
五代及宋拓片
登錄號fsnrb18311-1
主要題名宋魏國公韓公墓誌并序
碑題
名稱種類
宋故推忠宣德崇仁保慎守正協恭贊治純誠亮節佐運翊戴功臣永興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行京兆尹判相州軍□□□□□□□□□柱國魏國公食邑一萬六千八百戶食實封六千五百戶贈尚書令謚忠獻配享 英宗廟廷韓公墓誌銘并序首題
魏國公韓公墓誌并序別稱
韓琦墓誌別稱
性質 墓誌
書法楷書
語文漢文
高廣
類型數值單位
原拓250×95.5 cm
拓裱260×99 cm
裝潢托裱
撰文者陳薦
書丹者宋敏求
篆蓋者文彥博
刻工王仲□
著作、立石時間
宋 北宋 神宗 熙寧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卒; 1075
吳式芬謂明人重刻
出土地點
省份縣/市其他資訊備註
河南安陽
著錄
書名 冊別 頁碼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第39冊 頁85
影像原件
媒體類型檔案名稱/編號
數位影像全彩光碟代號: 96Y08b0028, 96Y16b0054
照片
負片
S1-029(第1幅)
釋文
內容出處
宋故推忠宣德崇仁保順守正協恭贊治純誠亮節佐運翊戴功臣永興軍節度管内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行京兆尹判相州軍州事□□□□□□使上柱國魏國公食邑一萬六千八百户食實封六千五百户贈尚書令謚忠獻配享英宗廟廷韓公墓誌銘并序(韓琦)

龍圖閣直學士、朝散大夫、尚書右司郎中、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輕車都尉、潁川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貳伯戶、賜紫金魚袋陳薦撰。
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充、集賢院學士、史館修撰、宗正寺修玉牒官、權判尚書都省、判秘閣、提舉醴泉觀公事、上護軍、常山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紫金魚袋宋敏求書。
河東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行太原尹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事、充大名府路安撫使兼大名府路駐泊馬步軍都總管、上柱國、潞國公文彥博篆蓋。

熙寧八年六月二十四日,永興軍節度使、守司徒兼侍中、行京兆尹、判相州軍州事、魏國韓公薨于正寢,享年六十八。上聞震悼甚,罷三日視朝,贈尚書令,詔配享英□□□,臨後苑發哀音過常數,遣使弔問其孤,賻物加等。又令其家欲有所請而在著例外者,一一條上,後皆從之,親族拜官者十人。以其兄子正彥知相州。命太常丞、集賢校理李清臣祭以中牢,遣入都內知、利州觀察使張茂則監護葬事,又遣句當龍圖天章寶文閣、入內供奉官張懷德增修墓兆,斲石以爲幽堂,其費皆給于官。有司考行,謚曰忠獻,以□□□□月二日葬于相州安陽縣豐安村祖塋之西北。
歷觀前世天子於勳舊大臣飭終恩禮,未嘗有如此之厚也。自公之薨,不間遠近少壯耆艾,聞之者罔不失聲咨嗟,涕泣相弔。儻非有利澤嘗濟于天下,仁厚忠恕之德感人之深,孰能至于是乎!
前葬,其孤以公之功實善行之録具書來授,請銘公墓。竊惟公之勳業名德,載之鐘鼎,書之功録,傳之四海內外,□□之光雷霆之音,常在人觀聽,則垂之百世而益彰,又何必資淺陋朽拙者之言然後傳信?然壙必有銘,薦,公之故吏也,義不敢以衰病不能辭,謹考次始終大節以書。
韓本出姬姓,至厥爲晉正卿,諡曰獻,其後子孫散居他土。博陸之韓,蓋其後也。五世祖乂賓而上,皆葬博陸。乂賓仕唐爲成德軍節度判官、檢校左庶子,以博學富文辭聞于時。高祖昌辭爲鼓□□□□皇曾祖璆爲廣晉府永濟令,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齊國公。夫人史氏追封齊國太夫人。祖構,仕本朝爲太子中允,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燕國公。夫人李氏追封燕國太夫人。父國華終右諫議大夫,爲世名臣,國史有傳,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夫人羅氏追封魏國太夫人,所生母胡氏,追封秦國太夫人。皆葬安陽。公遂爲安陽人。
公諱琦,字稚圭,少敏悟過人,不煩師教而強學自立,謹重修潔,未嘗爲出防表嬉縱事。始冠,天聖五年登進士甲科,授將作監丞,通判淄州。踰年,遭秦國憂,居喪以孝聞。服除,遷太子中允。明道初,召試學士院,遷太常丞、直集賢院、監左藏庫,爲開封府推官,賜五品服。改度支判官,遷太常博士。景祐五年,拜右司諫。供職始封,諷仁宗明得失,正紀綱,近忠良,□□□□宰相以久疾。廢朝謁,而日至中書視事。復同列議論不一,事多留積,又內降數出。公連抗疏極論,仁宗爲罷中書執政,內降而止。詔參議雅樂,而阮逸輩黍尺之法無所考據,奏罷之。
公為諫官三年,時政之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前後七十餘疏,天子以為忠,故多嘉納。五年,與三司同定茶法,又裁省國用,轉起居舍人,知諫院。寶元二年,拜知制誥知審刑院,賜三品服。益利路飢,為體量安撫使,活兩路飢人一百九十餘萬,掊尅之害,一切蠲去,蜀人懷之。
還朝,屬趙元昊初叛,邊將失律,仁宗自選公為陝西安撫使,北馳至高奴而賊已引去。將士皆傷夷之餘,垂頭喪氣,居人惴惴未寧,公乃籍戰死之家,厚加賻恤,又列其當贈錄者聞于朝,更選材武之士,以張兵勢,修嚴戰守之備,以固邊圉,人情寢安。大將劉平之敗,將死猶叱賊,而小人誣其降,遣御史置獄以按之,公力為辯其冤,平由是始得褒贈,家亦被恩。
使還,康定元年遷樞密直學士,為陝西經畧安撫副使,同管勾都總管司公事。明年春,按部至涇原,聞元昊遣使乞和,公戒諸將曰:「此兵法所謂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正欲款我而來犯塞爾,宜益嚴其備。」方會兵瓦亭,而賊已山外,公疾馳至鎮,省軍指圖,以令總管任福,曰:「賊必由此路往來,此地得形勝,可處高而陣,以壯兵勢。賊遠來,利在速戰,必不能久留,當整眾持重以挫其銳。待其歸則擊之,未歸毋得輒擊!」既行,公又以其檄戒福,曰:「違節度,有功亦斬!」福愚勇,始見賊,殊不遵節度,屢貪小利,驅眾以深逐,不知其誘也,遂戰歿。大帥夏文莊公遣人收兵,得公所與檄於福衣帶,以聞,安撫使王文安公亦以是言。朝廷知罪在裨將,止下遷公右司諫,仍舊職,知秦州。數月遷舊官,俄進尚書禮部郎中兼秦、隴、鳳翔、階、成州路駐泊馬步軍都總管,兼經畧安撫沿邊招討等使。
慶曆二年,改秦州觀察使,秦之城素狹隘,民居兵營半在城外,公奏築東、西二城以環之,一物不取于民。十月,復為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十一月,充陝西四路沿邊都總管、經畧安撫招討等使。駐涇州初,京師所遣戍兵類多孱軟,而土兵勁律耐勞苦,公乃奏增置土兵而稍減屯戍。公護邊久,恩信周洽,士賈餘勇,與范文正公志同氣合,一歸於忠義,乃共謀出師,取橫山,恢復河南舊地。會元昊乞稱臣,遂未發。仁宗知公勤勞甚久,嘗賜密詔,先諭以初往之意。明年,與范公同召拜樞密副使,五上表乞守邊,不從。既至,與范公復陳取橫山之策,而元昊已內附,乃止。賊雖納款,猶敢妄有邀求,欲自建元,為父子,呼「吴祖」,使人與陪臣為列。二府緣此,欲議其輕者從之。公獨曰:「此皆非人臣禮,不可許。」後遂殺其禮,為夏國主云。
仁宗方勵精庶政,手詔中書曰:「朕用韓琦、范仲淹、富弼,皆中外人望,其言之可行者,宜以時條奏。」又開天章閣賜坐,諮訪當世急務。公上十數事,其略備西北、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抑僥倖、進有能、退不才、去冗食、慎入官,言未及大施,而不便於己者毀已興矣。
富鄭公宣撫河北,還,將至國門而命守鄆,公奏曰:「弼忠亮少與,今天下不聞其過,使還咫尺不得一望清範,少陳策畫,而責補閑州,臣竊為陛下惜之。」不報。前此,鄭文肅公領四路,以劉滬、董士廉城水洛,涇原帥尹洙言非便,詔止之。俄鄭公罷四路而猶移文二人者城之,洙乃遣總管狄青自往,停其役,擒滬、士廉係獄,青欲斬之而洙不許,鄭公極語論救于朝,公乃上十事,以數二人者之罪,然卒薄滬等責。後士廉請闕訟其事,而執政左右之,復城水洛,時同進數公皆已相繼罷去,公亦懇求補郡。
五年,除資政殿學士、知揚州,遷給事中,徙鄆州,又改成德軍。八年,河朔始分四路,移定州路都總管兼安撫使,兼知定州。從來守將皆武人,安于無事,循尚姑息,兵益驕縱。公至,修明軍政,剷除宿弊,士卒犯令或稍涉暴橫,則立斬以徇,連營惕息,皆怗怗以就律,至不敢大聲高語。考李衛公遺法,為方圓銳三陣以教之,軍聲烈烈,震懾虜庭。
楊懷敏建言禁並塞山林,公私不得樵採,居人亡去者十六七,公奏開其禁。會大水,歲饑。夙夜竭力以修荒政,豫儲菽粟,設區處以待流徙之民,遠近歸之者如市。至春獲給路(糧),遣歸舊業,全活者不可勝數。優詔褒美。
皇佑元年,拜資政殿大學士,遷尚書禮部侍郎,又拜觀文殿學士再任。
五年,授武康軍節度使,充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兵馬都總管兼知并州。
北虜謀侵我天池之境,公遣將蘇安靜至塞上,召虜人諭之曰:「爾昔常借我天池廟焚香,文移具在,今何得妄言爾地!」虜人屈伏,遂并退連冷泉村地十餘里。又伐北舊以黃嵬山足為界,自後戎人輒耕上山腹,公又遣安靜穿濠以杜其侵越,遂復舊境,並北塞多閑田而甚美。
太宗朝,藩美為帥,患虜之鈔掠,驅其民內徙而空之,謂之禁地。昔歐陽公嘗奏乞耕之而不果,公曰:「我今不耕,異時必為虜人盜占。」遂奏募人為弓箭手,計頃分給,總得四千人,墾地九千六百頃。先是,歲遣將統內郡兵,分戍近羌諸郡,謂之防秋。公曰:「河外無事久矣,平時坐耗邊廩,非策也。」乃不遣。太原之俗,死者多燔而後葬,貧人無地,則收骨寄之佛祠中。公知,惻然,乃下令開諭:「自今毋得燔!」又為近郊買地,四隅立表,貧無地者得葬于其中,自是其俗一變。
會久疾,乞還節守鄉郡。詔領節知相州。并人環擁,號泣者萬計,盡日不得出郭門,至有毀橋斷路、隨行數驛然後還者。
踰年,召為工部尚書三司使。在道,除樞密使。國朝以來,右府圖籍,紛亂叢委,而未嘗紀次。每討舊文,以證近事,不可遽得,乃奏選官,編集為六百八十卷。其間得祖宗神謀睿斷,載之御筆,可以為後世法者尤多,其後中書亦如之。又奏定祿令、驛令,請出內帑錢,糴粟數百萬以實塞下。豐州,古九原也,與麟府鼎足,向以無水不能守,為叛羌所破。公奏遣郝質、郭靄、王慶民經度修復之。又置保寧、永安二寨,為豐之屏蔽。
嘉祐三年六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六年,進拜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時仁宗延禮輔臣圖講太平之治。祫享祀明堂,赦書下,仁惠周于海內。憂賦役之耗民力,而遣寬恤之使;慮俊良之伏曰野,而有遺逸之舉;欲守令之修職業,增秩久任以勸之;矜茶禁之害齊民,除榷法以蘇之;籍戶絕田租,置廣惠倉,以救天下之窮獨摹印方書,給散藥劑,以救天下之疾恙。其始議多自公發。
七年,進封儀國公。
仁宗春秋高,尚未有皇嗣。雖忠鯁之臣,間有言者而未開納。公朝夕深念,自以身都上相之位,國之大計無大於此者。乃進言曰:「陛下承三聖之緒,兢兢翼翼,日思光大先烈,今享御四十餘年,主器之位,恐非所以重宗廟之意也,臣竊深憂之,願早選宗室之賢建為冢嗣,副萬國渠渠之望。」仁宗意猶未決。公乘間又數開白,言益切至。仁宗曰:「後宮將有就館者,卿姑待之。」後免乳皆皇女。公金石一心,挺然無所顧恤。一日,又懷《孔光傳》以上,陳於扆前,曰:「漢成帝即位二十五年,無繼嗣,遂立帝弟之子定陶王。成帝,中材之主,猶能之,況陛下聰明仁聖,並迹堯舜,又何難哉?願陛下以太祖之心為心,則無不可者。」仁宗釋然感悟。俄,選英宗判宗正寺,而力辭不就職,日堅一日。公復啓曰:「陛下既知其賢而選之矣,今過自謙,抑不敢遽當者,其器大識遠,非中智之所能跂及,此益所以為賢也,願陛下固起之。」仁宗曰:「休更為他名目,便可立為皇子,於明堂大禮前成之。」公進曰:「此天地祖宗神靈扶佑,以開陛下之意,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今獨中書聞德音,而樞密院未知,臣愚,願陛下復宣諭及右府諸公對。」仁宗宣示,一如前語。公奏曰:「茲事體大,願降詔中書門下。」從之。中外傳聞,交語相慶。英宗已立為皇子,猶沖退未離藩邸。公又奏曰:「今既命之為子,雖已令本宮族屬敦勸,願更選親信內人往諭陛下至誠,則必出矣。」仁宗遽用公言,英廟遂入居於慶寧宮。八年三月,受仁宗遺制,奉英宗即皇帝位。中外祗肅,晏然無一事。四月,充仁宗皇帝山陵使。是月,拜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進封衛國公。
英宗初即位,感疾,慈壽宮以權宜預政。公以純誠一節承事兩宮。忠謀碩望,鎮厭內外,人情安帖,上下無異言。公審英宗已康復,乃力朔日禦朝臨幸禱雨,奠宗室之喪,以開慰眾心。及具素仗出,都人瞻望聖顏,皆躍躍以喜。其耆舊相與言曰:「吾君貌類祖宗,真英主也。」車駕還宮,起居安適,一如平日。慈壽宮甚悅。未幾,遂還政。治平元年,提舉修《仁宗實錄》。閨五月,進右僕射兼門下侍郎權樞密院公事。英宗聽斷之始,未能周知群臣能否,公乃籍從官等名氏為一編,各題品其才業之實、任用之宜以進。永昭陵使畢,懇辭時柄。英宗手詔曰:「卿有大德于朕,有大功于時,一旦無名,謝事而去,豈不駭天下之耳目,而重朕之過乎?其輔朕使無忝先帝之命,則卿之終惠也。」公見詔語峻甚,不敢復辭。郊祀恩,進封魏國公,辭,兼樞密院公事,從其請。
國朝舊制,天子初即位,宗室尊行之已亡者當贈官改封,濮安懿王,英宗所生父也。中書以本朝未有故事,請付有司考典禮以求其當。既而禮官與兩制共議,咸謂當封大國,稱皇伯。中書以所生父稱伯,疑無經據。方下三省再議,而英宗遽令權止。而臺官交攻不已,指歐陽公為主議者,詆毀尤切。公謂人曰:「此中書事,皆嘗所共議,何得獨指歐陽公乎?」識者嘆其寬恕而篤於義,臨人之謗,惠然肯與分之。
公以陝西封域遼闊,而兵常若不足,乃乞如河東、河北之制,籍鄉民為義勇,以助兵勢,言者深以為不可。而公議適與英宗意合,卒行之。夏賊寇大順城,公言宜停其歲賜,遣使齎詔問罪,以全國體。而大臣議未定,或以寶元、康定之役為言。公曰:「兵家須料彼此,于今我之兵勢大盛於前日,諒祚乃一狂童,何得擬元昊,若問之,必服其罪。」卒遣何次公持詔以往。次公還,以諒祚表進屬。英宗已嬰疾,二府同入問聖躬,畢,公奏曰:「諒祚表何言?」英宗顧曰:「一如所料!一如所料!」
治平三年十二月,公親奉英宗手詔,立今天子為皇太子。明年正月,首被英宗顧命,奉今天子踐祚。是月,充英宗皇帝山陵使,拜守司空兼侍中。
御史中丞王陶,公素所奇待,一旦以所用非其所望,深疑公,有不悅意,乃奏彈宰相不押常朝班,執政日趨垂拱殿起居畢,升殿奏事退,早,則宰相又赴文德殿廷押常朝班,或辰漏將盡,以久留百官,且逼還政府治事,則宰相更不赴,止御史臺放班,循久例也;既而又奏疏,肆言誣毀,且率諫官同對。上得其情,遽罷其臺職。公亦懇求補郡,上遣張茂則賜手詔慰勉,促令視事。使永厚陵還,復固以疾辭位,除鎮安、武勝等軍節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判相州,仍京師賜第一區。擢其子忠彥試帖職,授三子官。公以領兩鎮,本朝宰相去位未嘗有。懇辭,改淮南節度使。未行。
會種諤誘羌酋嵬名山,一族嚮化,以兵取綏州,疆場騷然。改陝西都總管經略安撫使判永興軍。公義不辭難,承命即行。時議者多以綏州孤絕難守,棄之便。上遣使促棄之。公奏曰:「綏州,地形險要,已興師得之矣,安可複棄示弱於賊?宜益增葺,以折繼世、嵬名山守之。」後卒留為綏德城,又城噴珠堡,據篳篥川,起甘谷城,即葉變會為天雄柵,皆控扼衝要,以塞邊隙,屬羌得無侵軼之虞。公知虜中荐飢,種落凋困,可以利害動。乃為牓大書,開諭禍福,揭于境上以招橫山之眾。而與廟堂之意異,遂復乞守相州。
至相,未盡三月,會其年河決,地大震,民飢,流亡滿道。上先遣中貴人喻意,仍賜手詔,遂以為河北安撫使判大名府。又諭中書,令協濟其經畫。公體天子仁惻之意,殫精畢慮,講眾術以賑恤之。由是飢贏者得霑寔惠,轉徙之民而多還本業。
時青苗法初下,公奏曰:「愚民請之則甚易,納之則甚難,或遇荐飢,民無以輸,必恐本錢亦寖失矣,願罷之,復常平舊法。」俄,條例司疏駁,以為非是。公又建明言愈切直,事雖不就,世亦稱其忠。固乞守徐州。不許。
四年二月,改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尹,辭不受。
虜使每至魏境,必先誡其下曰:「韓侍中在此,毋得過有須索!」虜使與京尹書,故事其尾止押字,至是以公故,悉書名。
六年,復判相州。公雖在外,上嘗有所諮訪。自以三朝老臣,志在竭忠報國,乃極陳時事之所以得、所以失,生民之所以休、所以戚,無毫銖回隱,務以補助聖政。比及二年,前後十餘章。
告老,上眷禮優重,終不得謝。改永興軍節度使。再任。公益懇辭,使者持詔答未至,而公已以疾不起矣。將薨之前夕,大星殞于晝錦堂之後,櫪馬皆驚,樓上掌漏者見之,疑以為火也。
公明誠內融,德量宏博,物之至小大,無所不容,然陰察其私,則短長輕重如寸量銖校,皆不失其本真,猶黑白之不可亂也。臨大事,審義之得,忘身忘家,誠意堅定,如山岳之不可移。而容體安舒,無幾微之難見於辭氣。及其成就大功,則又退然不自為有。降接布衣小官,忘去貴重,溫言款語以盡其情,故人人退而各過其初望。待君子小人一以誠,或不以誠,應亦不之責也。引拔天下賢俊,不問識與不識,多至顯仕,而未嘗語于人。臨決劇務,雖千品百目,分委于前,而精爽益明。儀狀英偉,人望之,如眾山之中見嵩岱氣象,雄重奇拔,莫可倫擬。
自奉菲薄,而輕財好施,士之以窮窶歸者無虛日。及其去,無不各充其欲。親戚之貧乏無託、仰公然後衣食者,常十數家。一門百口,而資用均一,無疏近之間。嫁中外孤女十餘人。教育諸侄,同於己子。所得恩例,嘗先及旁支。逮其終,子猶有未官,家亦無留資。少善尹師魯,及其亡也,分俸以濟其家。又為言于朝,官其一子。所至皆有遺愛,人多畫像以慰其思。魏人懷德之深,獨立生祠,為塑像以事之,以比狄梁公。聞公之薨,聚哭奠祭於祠下者旬浹不止。
遼人尤畏重之,凡使至其國,必問:「韓侍中安否?今何在?」其子忠彥嘗使虜中,方晏,其主問左右曰:「孰累使南朝,識韓侍中?忠彥貌類父否?」或對曰「類」,命畫工圖之。
天資簡素,無他玩好,惟聚書萬餘卷,多手自刊校,雖老且病,未嘗一日廢書不觀。其為文章,雄建明粹,有法而尚理。始好顏文忠公書,至晚年,筆勢老勁,自名一家。
奉先塋,未嘗計所費,自四世祖至八世墳兆,皆訪得之,增廣其地,培植松楸,起屋于其傍,募人守視。嘗謂子孫曰:「窮達固有命,吾入朝殆將四紀,孤直自信,未嘗枉道求合於權要以沽進,而獨人主知之。出入將相二十餘年,遂至三公,其所恃者,忠信與天道而已矣。汝曹宜觀吾搞生之所為,無喪所守,以墜吾教。」
自號(安陽)戇叟。有《安陽集類》五十卷、《二府忠議》五卷、《諫垣存稿》三卷、《陝西奏議》五十卷、《河北奏議》三十卷、《雜集奏議》三十卷、《千慮集》三卷、《古今參用家祭儀》一卷、《安陽舊文》十卷、手編家集六十卷。
娶尚書工部侍郎崔公立之女,追封魏國夫人,柔嘉慈順,治內事有法度,先公而亡,公之葬祔焉。六男子:曰忠彥,秘書丞秘閣校理;次,端彥,大理寺丞;次,良彥,秘書省校書郎,早卒;次,純彥、粹彥,並大理評事;次,嘉彥,尚幼。五女子:長,不育;次,適大理寺丞王景修;次二人,不育;次,在室。孫六人:曰治,大理評事;曰濈,太常寺太祝;曰澡,曰洽,曰浩,曰澄,並幼。銘曰:
惟天佑聖,賢出輔時。丕丕魏公,相我盛朝。君臣一德,上堯下夔。內如之何,百度清夷。外如之何,萬里天威。群材任職,物物遂宜。極天蟠地,太平之基。開贊仁宗,選賢主器。帝矚英皇,曰為予子。宗廟以重,萬靈以喜。聖聖繼明,延光億世。皇室大勳,莫之與二。人視之艱,公履之易。俄膺顧託,今上御天。忠斯勤斯,候肅候虔。防滿避位,高風凜然。存有全德,歿有殊澤。中台之長,官儀之極。英廟崇崇,享延配食。名俱天壤,迹留金石。太行之東,漳水之側。萬古是瞻,魏公貞宅。
□臣王仲□鐫

《鄴下冢墓遺文》卷下,民國《安陽縣志‧金石錄》卷六。
《全宋文數據庫》
叢拓識別碼SR11439
叢拓題名宋魏國公韓公墓誌并序
叢拓類別複本
叢拓子項
次序拓片登錄號拓片題名
1fsnrb02317宋魏國公韓公墓誌并序
2fsnrb18311-1宋魏國公韓公墓誌并序
3fsnrb18311-2宋魏國公韓公墓誌并序
數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