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回饋Facebook Line Twitter 複製網址
五代及宋拓片
登錄號fsnrb18323-2
主要題名明宋故司馬溫國公神道碑
碑題
名稱種類
宋故正議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一百戶食實封壹阡伍佰戶贈太師追封溫國公謚文正司馬公[神]道碑首題
朱寔昌書宋司馬溫國公神道碑別稱
司馬光神道碑別稱
性質 碑誌
書法楷書
語文漢文
高廣
類型數值單位
原拓149×162.5 cm
拓裱160.5×164.5 cm
裝潢托裱
撰文者蘇軾
書丹者朱寔昌 (明)
刻工王強 (明)
著作、立石時間
宋 北宋 哲宗 元祐元年九月一日卒; 1086
宋 北宋 哲宗 元祐二年正月八日葬; 1087
明世宗嘉靖二年(癸未)五月九日刻; 1523
影像原件
媒體類型檔案名稱/編號
數位影像全彩光碟代號: 107Y16b0044, 107Y08b0023(18323-2)
數位影像全彩壓縮光碟代號: 107Y08b72JS001, 107Y08b150JS002
釋文
內容出處
宋故正議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一百戶食實封壹阡伍伯戶贈太師追封溫國公謚文正司馬公神道碑(司馬光)
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上騎都尉武功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臣蘇軾奉敕撰
大明賜同進士出身文林郎奉敕巡按山西等處湖廣道監察御史高安朱寔昌書丹立石
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時叙,民安其生,風俗一變。異時薄夫鄙人,皆洗心易德,務爲忠厚,人人自重,恥言人過,中國無事,四夷稽首請命。惟西羌夏人,叛服不常,懷毒自疑,數入爲寇。上命諸將按兵不戰,示以形勢,不數月,生致大首領鬼章青宜結闕下。夏人數十萬寇涇原,至鎮戎城下,五日無所得,一夕遁去。而西羌兀征聲延以其族萬人來降。黃河始決曹村,既築靈平,復決小吳,橫流五年,朔方騷然,而今歲之秋,積雨彌月,河不大溢,及冬,水入地益深,有北流赴海復禹舊迹之勢。凡上所欲,不求而獲,而其所惡,不麾而去。天下曉然知天意與上合,庶幾復見至治之成,家給人足,刑措不用,如咸平、景德間也。或以問臣軾:「上與太皇太后安所施設而及此?」臣軾對曰:「在《易‧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今二聖躬信順以先天下,而用司馬公以致天下士,應是三德矣。且以臣觀之,公,仁人也。天相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公以文章名於世,而以忠義自結人主。朝廷知之可也,四方之人何自知之?士大夫知之可也,農商走卒何自知之?中國知之可也,九夷八蠻何自知之?方其退居於洛,眇然如顔子之在陋巷,纍然如屈原之在陂澤,其與民相忘也久矣,而名震天下如雷霆,如河漢,如家至而日見之。聞其名者,雖愚無知如婦人孺子,勇悍難化如軍伍夷狄,以至於姦邪小人,雖惡其害己仇而疾之者,莫不歛袵變色,咨嗟太息,或至於流涕也。元豐之末,臣自登州入朝,過八州以至京師,民知其與公善也,所在數千人,聚而號呼於馬首曰:『寄謝司馬丞相,慎毋去朝廷,厚自愛以活百姓。』如是者,蓋千餘里不絶。至京師,聞士大夫言,公初入朝,民擁其馬,至不得行,衛士見公,擎跽流涕者,不可勝數,公懼而歸洛。遼人、夏人遣使入朝,與吾使至虜中者,虜必問公起居,而遼人敕其邊吏曰:『中國相司馬矣,慎毋生事開邊隙。』其後公薨,京師之民罷市而往弔,粥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上命戶部侍郎趙瞻、內侍省押班馮宗道,護其喪歸葬。瞻等既還〔一〕,皆言民哭公哀甚,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而嶺南封州父老相率致祭,且作佛事以薦公者,其詞尤哀。炷薌於手頂以送公葬者,凡百餘人,而畫像以祠公者,天下皆是也。此豈人力也哉?天相之也!匹夫而能動天,亦必有道矣。非至誠一德,其孰能使之?《記》曰:『惟天下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矣。』《書》曰:『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又曰:『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或以千金與人而人不喜,或以一言使人而人死之者,誠與不誠故也。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綫之溜,可以達石者,一與不一故也。誠而一,古之聖人不能加毫末於此矣,而況公乎!故臣論公之德,至於感人心,動天地,巍巍如此,而蔽之以二言,曰誠、曰一。」公諱光,字君實〔二〕,其先河內人,晉安平獻王孚之後,王之裔孫征東大將軍陽始葬今陝州夏縣涑水鄉,子孫因家焉。曾祖諱政,以五代衰亂不仕,贈太子太保。祖諱炫,舉進士,試秘書省校書郎,終於耀州富平縣令,贈太子太傅。考諱池,寶元、慶曆間名臣,終於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贈太師溫國公。曾祖妣薛氏,祖妣皇父氏,妣聶氏,皆封溫國太夫人。公始以進士甲科事仁宗皇帝,至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始發大議,乞立宗子爲後,以安宗廟,宰相韓琦等因其言,遂定大計。事英宗皇帝爲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論陝西刺義勇爲民患,及內侍任守忠姦蠹,乞斬以謝天下,守忠竟以譴死。又論濮安懿王當準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天下義之。事神宗皇帝,爲翰林學士,御史中丞。西戎部將嵬名山欲以橫山之衆降,公極論其不可納,後必爲邊患,已而果然。勸帝不受尊號,遂爲萬世法。及王安石爲相,始行青苗、助役、農田水利,謂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爭之。當時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爲重。帝以公爲樞密副使,公以言不行,不受命。乃以爲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遂以留司御史臺及提舉崇福宮,退居於洛十有五年。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攝政,起公爲門下侍郎,遷正議大夫,遂拜左僕射。公首更詔書以開言路,分別邪正,進退其甚者十餘人。旋罷保甲、保馬、市易及諸道新行鹽鐵茶法,最後遂罷助役、青苗。方議取士擇守令監司以養民,期於富而教之,凜凜嚮至治矣。而公臥病,以元祐元年九月丙辰朔,薨于位,享年六十八。太皇太后聞之慟,上亦感涕不已。時方祀明堂,禮成不賀。二聖皆臨其喪,哭之哀甚,輟視朝。贈太師溫國公,襚以一品禮服,謚曰文正。官其親屬十人。公娶張氏,禮部尚書存之女,封清河郡君,先公卒,追封溫國夫人。子三人,童、唐皆早亡,康,今爲秘書省校書郎。孫二人,植、桓皆承奉郎。以元祐二年正月辛酉〔三〕,葬于陝之夏縣涑水南原之晁村。上以御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而其文以命臣軾。臣蓋嘗爲公行狀,而端明殿學士范鎮取以志其墓矣,故其詳不復再見,而獨論其大方。議者徒見上與太皇太后進公之速,用公之盡,而不知神宗皇帝知公之深也。自士庶人至於卿大夫,相與爲賓師朋友,道足以相信,而權不足以相休戚,然猶同己則親之,異己則踈之,未有聞過而喜,受誨而不怒者也,而況於君臣之間乎?方熙寧中,朝廷政事與公所言無一不相違者,書數十上,皆盡言不諱,蓋自敵以下所不能堪,而先帝安受之,非特不怒而已,乃欲以爲左右輔弼之臣,至爲敘其所著書,讀之於邇英閣,不深知公,而能如是乎?二聖之知公也,知之於既同;而先帝之知公也,知之於方異。故臣以先帝爲難。昔齊神武皇帝寢疾,告其子世宗曰:「侯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諸將皆莫能敵,惟慕容紹宗可以制之。我故不貴,留以遺汝。」而唐太宗亦謂高宗:「汝於李勣無恩,我今責出之,汝當授以僕射。」乃出勣為疊州都督。夫齊神武、唐太宗,雖未足以比隆先帝,而紹宗與勣,亦非公之流,然古之人君所以爲其子孫長計遠慮者,類皆如此。寧其身不受知人之名〔四〕,而使其子專享得賢之利。先帝知公如此,而卒不盡用,安知其意不出於此乎?臣既書其事,乃拜手稽首而作詩曰〔五〕:
於皇上帝,子惠我民。孰堪顧天,惟聖與仁。聖子受命,如堯之初。神母詔之,匪亟匪徐。聖神無心,孰左右之。民自擇相,我興授之。其相惟何,太師溫公。公來自西,一馬二童。萬人環之,如渴赴泉。孰不見公,莫如我先。二聖忘己,惟公是式。公亦無我,惟民是度。民曰樂哉,既相司馬。爾賈于途,我耕于野。士曰時哉,既用君實。我後子先,時不可失。公如麟鳳,不鷙不搏。羽毛畢朝,雄狡率服。爲政一年,疾病半之。功則多矣,百年之思。知公于異,識公于微。匪公之思,神考是懷。天子萬年,四夷來同。薦于清廟,神考之功。
嘉靖二年歲次癸未五月九日。督理知縣榮□,校對生員种雲漢,鐫匠王強。

《蘇文忠公全集》卷一七。又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上卷六,《邵氏聞見後録》卷二一,《文章正宗》續集卷五,《詩林廣記》後集卷六,《方輿勝覽》卷三五,《秘笈新書》卷一二,《文編》卷五八,《文章類選》卷二九,《文章辨體彙選》卷六七三,《三續古文奇賞》卷二一,《奇賞齋古文彙編》卷二一七,《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四七六,《山右石刻叢編》卷一五,康熙《解州志》卷二,雍正《山西通志》卷一八九,《宋元學案補遺》卷八。

〔一〕還:原作「葬」,據集甲卷三九、郎本卷五六改。
〔二〕字:原作「自」,據右引改。
〔三〕二年:《全宋文數據庫》據郎本作「三年」。
〔四〕「不」字原脫,據《名臣碑傳琬琰集》、《文章正宗》等改。
〔五〕手:原脫,據集甲、郎本補。
《全宋文數據庫》
叢拓識別碼SR11473
叢拓題名北宋司馬溫公神道碑
叢拓類別同題名
叢拓子項
次序拓片登錄號拓片題名
1fsnrb07345-2北宋司馬溫公神道碑
2fsnrb07345-1北宋司馬溫公神道碑
3fsnrb07345-3北宋司馬溫公神道碑
4fsnrb07345-4北宋司馬溫公神道碑
5fsnrb02274-1北宋司馬溫公神道碑
6fsnrb02274-2北宋司馬溫公神道碑
7fsnrb02274-3北宋司馬溫公神道碑
8fsnrb02274-4北宋司馬溫公神道碑
9fsnrb18323-1明宋故司馬溫國公神道碑
10fsnrb18323-2明宋故司馬溫國公神道碑
11fsnrb18323-3明宋故司馬溫國公神道碑
數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