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號 | fsnrb18314 |
主要題名 | 宋游玉華山記 |
碑題 | |
性質 | 輿地 |
書法 | 楷書 |
語文 | 漢文 |
高廣 | 類型 | 數值 | 單位 | 原拓 | 63×98 | cm | 拓裱 | 70×117 | cm |
|
裝潢 | 托裱 |
撰文者 | 張崏 |
書丹者 | 冀上之 |
刻工 | 李玉 |
著作、立石時間 | |
出土地點 | |
影像原件 | 媒體類型 | 檔案名稱/編號 |
數位影像 | 全彩光碟代號: 107Y08b0022, 107Y16b0044 |
數位影像 | 全彩壓縮光碟代號: 107Y08b72JS001, 107Y08b150JS002 |
|
釋文 | 內容 | 出處 |
---|
游玉華山記
繇宜君縣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夾道而來者,玉華也。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然〔一〕,望之如爨煙,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鳳皇谷,則唐置宮之故地也。蓋其初有九殿五門,而可記其名與處者六:其正殿爲玉華,其上爲排雲,又其上爲慶雲,其正門爲南風,南風之東爲太子之居,其殿曰耀和,門曰嘉禮。知其名而失其處者一,曰金飈門也。今其尺垣隻瓦無有存者,過而覽之,但見野田荒草而榛荊也。其西曰珊瑚谷,蓋嘗有別殿在焉。珊瑚之北曰蘭芝谷,昔太宗詔沙門玄奘者譯經於此,其始曰肅成殿,後廢而爲寺云。中有石巖,嶄然天成。下有鑿室,可容數十人,有泉懸焉,勢若飛雨。有松十八環其側,皆生石上,高可十尋,端如植筆。其西且南,有崖曰駐鑾。其始入也,雙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處,若視甕側。有泉飛而下,如懸布,如噴珠,其名曰水簾。稍北有崖與泉,亦若是而差小焉。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與六人者來游,乃相與坐石蔭松,聽泉而飲之。已而覽故宮以𧜏褢,問遺事於田老,方囂然不欲歸。而余與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牽,其勢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然而相視有不足之色。余爲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樂,奇偉之游,常在乎窮僻之處,而去人迹甚遠,故必爲野僧方士與夫幽潛之人所據而有也。然幽潛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營之,惟佛、老之説可以動人,故其徒常獨有力,而危亭廣廈,眺覽之娛,莫不爲其所先也。夫以有唐之盛,窮天下之富,建宮於此,隨而廢沒,而杜甫乃其時人,過之且有悲傷之感,至或形於歌詩。獨寺僧之徒,更相傳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則雖天下之力,亦有屈於此歟!以太宗之賢,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彌傳也。今問諸遺老,無所稱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説者至爲荒怪難知之語,以增大其事,豈人之情常樂於放僻,而易忘於中正哉?又豈物之盛衰廢興,亦各有時,而此特其盛時也歟?斯可爲之歎息也!若夫太宗之賢,天下之力猶不能長有此也,則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爲恨哉!然荒崖窮谷之崎危,廢宮頽址之蕭條〔二〕,雖累歲月,未嘗有一二人游焉,而余與六人者同時而來,亦可謂之盛哉。六人者,余兄子堅、弟𡷨,與太原石繼和公美、河東郎几康伯、溫陵陳説君豫、西河兾上之冠卿也。壬申滎陽張崏子望記〔三〕,上之書,李玉鐫。
《金石萃編》卷一三六。又見《游志續編》卷上,《古今游名山記》卷七,《名山勝概記》卷三七,《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五四九,雍正《陝西通志》卷九一,《金石苑》。
〔一〕常:原作「當」,據宛委別藏本陶宗儀《遊志續編》改。
〔二〕廢:原作「發」,據右引改。
〔三〕滎:原作「熒」;崏:原作「緡」,據右引改。 | 《全宋文數據庫》 |
|
叢拓識別碼 | SR11603 |
叢拓題名 | 宋游玉華山記 |
叢拓類別 | 複本 |
叢拓子項 | |
數量 | 2 |
|